中国·威尼斯澳门人(亚洲)第一品牌-Dream It Possible

肖祥:从哲学方法论视角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来源: 作者:发稿时间:2022-01-07浏览次数:650

导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一重大论断,明确并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揭示并遵循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价值哲学方法论的创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由于哲学方法论的创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辩证思维、价值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方面的思维创新;呈现出了哲学思维与理论发展相统一、人民主体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逻辑论证与实践检验相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中国智慧与世界观照相统一的创新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价值哲学方法论?在哪些方面实现思维创新?这些思维创新具有什么特点?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学习、研究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上升到方法论自觉,才能深刻理解其形成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才能深刻认识其科学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哲学方法论创新运用

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由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价值哲学方法论的创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思维科学性和创新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

其一,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直秉持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一是实事求是地把握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发展事实,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特征,作出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1]重大判断,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具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战略。在总体谋划上,强调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具体规划上,强调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施战略上,强调要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毫不动摇地坚持“四个自信”。

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人民需求与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是实事求是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单个的国家难以独立应对危机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作出审时度势地分析,对我国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判断。

其二,重视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展现了丰富的哲学智慧。

一是坚持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对外交往上,指出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3]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既要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相统一;又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国内发展为基础,保障和推动国际发展,兼顾中国发展和世界及其他各国发展的关系,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为开端,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循着问题的产生路径寻找根源,进而找出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从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

其三,注重创新发展。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九大作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行动纲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理论创新,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并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文化发展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在经济发展上尤为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清晰地认识到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要把创新放在发展着力点上,要“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6];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倡导要坚持开拓创新,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7]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运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观察和评价历史现象、客观分析历史过程、准确预见历史趋势,并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与方法。

其一,把握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既科学地看待时代变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又科学地看待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及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提出了解决当前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一是立足于历史发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科学地把握新时代特征,根据国情推进创新性发展,反映了人民意愿、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二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中国和世界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积极探索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世界各国更好地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其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是坚持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整体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人民的斗争史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坚决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历史”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两者绝不是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8]。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全党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为妥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历史智慧,增添精神动力。

二是坚持正确的历史评价观。在对待历史文化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9]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其“置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要采取郑重的态度评价国家领袖人物的失误,要做到“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10]

三是坚持科学的历史研究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才能了解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才能“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砥砺前行。同时,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旨在“回望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11]。此外,要加大正确思想宣传和史实讲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三)价值哲学方法论的创新运用

价值哲学方法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着的人”[12],是对人及人类生活世界“应然”的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价值哲学方法论,不仅关心“人及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还关注“每个人的幸福和全社会的正义”。

其一,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满意,实现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一方面,强调以“人民需要”为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发展,密切关心与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相关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将“人民需要”作为一切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标准;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汇聚力量。另一方面,强调以“人民幸福”为价值评价的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幸福”作为价值评价的尺度,不断创造更多的成果,创造更多优质的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公平正义,不断促使利益公平,促进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其二,以“美好”为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进行创造的。对美好的追求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现“美好”为价值目标,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 即实现生态环境之美,其核心就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13]

二是不断实现“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新变化,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

三是助力形成“美丽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关怀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强调要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生态环境,促进形成满足人类需要的美好生活,不断推进建成“美丽”世界。

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共同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思维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开辟了思维创新的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创新。

(一)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坚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从而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全面协调与把握重点相统一,协同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平衡处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使新时代改革开放呈现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在总体谋划上,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战略部署上,强调要通盘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协调好其内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间关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在战略实践上,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具体而言,其辩证思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强调要做到高精准和全覆盖;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要向“顽瘴痼疾”开刀,要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强调要系统部署、整体谋划;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强调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价值哲学方法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中心,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价值思维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立场、健全人民民主、促进人民幸福,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中心的价值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获得感”放在最核心位置,一方面,关心人民的利益诉求,关注人民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实现“良政”;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给予充分人文关怀,关心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等,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善治”。

(三)整体协同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强调整体观念、整体意识,兼顾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以促成各要素、各体系间的系统优化,达成“1+1>2”的整体效果。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作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各自都是一个大体系,而其每一个具体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小体系,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中,也充分体现了整体协同的系统思维。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位”间“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4],体现了科学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整体性。每一“位”又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各自丰富的内涵,又形成各自的系统,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各个系统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生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整体,其中每一个“全面”各是一个子系统。以“全面实现小康”凝聚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秩序,以“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保证。“四个全面”之间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彰显了系统思维的智慧,是深谋远虑、全面持久的治国方略。

(四)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旨在推陈出新、破旧立新,超越过时的陈规,改变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方法,发现和运用新规律、新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5],也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在经济发展上创新性地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脱贫”等战略;在外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判断,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五)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深邃历史思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历史思维看待历史问题。习近平强调要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始终客观、全面分析历史问题,注重从事物的历史关联和相互制约中去认识事物,强调分析问题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主要体现为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等。二是以历史思维审视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当下,借鉴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治国理政,制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方略。三是以历史思维预见未来趋势。“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认知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并深化规律性认识,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强调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正确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深刻洞察当前国内和国际的发展形势,充分展现了审时度势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国内外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在道路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方向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面对的系列风险考验,在国内存在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社会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随时有可能演变为“灰犀牛”事件。为此,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验。

二是强调以战略思维谋划改革和发展中的各项工作,要善于用全面视角看待问题、以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在战略分析上要具有前瞻性,力求战略方案科学可行;在战略实施上,要善于抓住机遇,力争工作质高效明;在战略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战略的管控,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案,保持战略方案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晰地标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目标任务,指明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崭新态势。

(七)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要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不回避矛盾,不掩盖事实,着重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避免处于被动局面。

一方面,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要充分研判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等不利因素,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以确保重大风险出现时依然能够“托底”、“保底”、“守底”,同时能够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从而能够确保社会发展稳步前进。“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底线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品格,当前体现为要高度警惕和科学研判“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风险”,要观大势,思大局,要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

另一方面,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规则制度以防患于未然。只有形成完善的规则制度,才是实现最有效的保障,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重大风险、重大挑战,要不断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防控的系统和责任机制,积极做好应对策略,力争防患于未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思维创新特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维创新体系内容广泛、涵义丰富、价值深远,展现了哲学思维与理论发展相统一、人民主体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逻辑论证与实践检验相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中国智慧与世界观照相统一的创新特征。

(一)哲学思维与理论发展相统一

哲学思维首先是一种具有抽象性的“形而上”思维方式,旨在对普遍性进行整体把握,力求在对象的总体和意义上把握本质;哲学思维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不满足于既有结论、不迷信任何权威、不拘泥于习惯成见、保持怀疑和审视;哲学思维还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反思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反叛。在哲学思维的抽象、批判和反思中,思想理论才能够得以发展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新的实践要求。新实践需要新思想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民主体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魅力之所以能够不断展现,就在于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的立场和方法,还坚持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真谛,体现了人民主体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民”主体性的重视程度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不断增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不断努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深刻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强烈的价值关怀。

强调社会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重要的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进步给予了极大的价值观照。一是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而言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信念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从个人层面而言,是提升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二是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要坚持补齐短板与坚守底线相统一、保障全面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完善制度和引导预期相统一的有机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和美丽中国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强调要坚持人人尽责与人人享有的统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逻辑论证与实践检验相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创新遵循着三大逻辑:一是清晰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体现在“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历史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社会主义建设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逻辑,不断探索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二是严密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方面,也包括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组成逻辑严密、内容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是强健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实践落实,实践逻辑体现在具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实践任务、实践规划,并且能够提出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和规划的具体部署和举措。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否正确、是否取得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密切关注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在“问题导向”中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实事求是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方法的有机统一。

(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过多次重要论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另一方面,强调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创新就是强调以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以理论创新引导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实践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巨大变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价值哲学方法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形成了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五)中国智慧与世界观照相统一

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大关系,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世界历史方法”。

其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和人类的高度分析当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展,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从“互利共赢”国际交往原则到“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从“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树立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反映了中国致力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积极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是中国70多年睦邻友好政策的总结,也凸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共享、合作、共赢、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展现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转换和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由我及他、由小及大的实践发展过程,由最早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再到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最后形成了视野更广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对未来世界秩序构想的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创造。

其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格局中谋求中国和世界更好发展的实践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 伟大构想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平等互信的新型政治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在世界发展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未来全局,是中国道路的战略选择,即与其他国家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习近平同志强调:“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好。”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世界发展的未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19],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为此,我们强调以“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了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国际交往中“情”的因素,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互利共赢”周边外交理念,从利益因素主导上升到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从利益驱动型外交上升到“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外交。

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社会风险的最优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0]。应对全球社会风险,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化解全球治理难题,但当前尚未形成被共同认可且行之有效的世界秩序,世界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亟待形成切实可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利益共同体”的功利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工具性,是一种超越了国家利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国家理论、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世界历史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形成全球文化价值的“交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提供了价值标杆。世界各国要想在全球化新时代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必须要有世界主义的胸怀,把国家和民族的兴盛置于全球安全的大背景中,积极参与交流与对话,共同建构世界新秩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形成了思维创新体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不仅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提供方法论指导,还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方法论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第25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

[5] [6]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1页,第19页。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11-17(1)。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9]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4-25。

[1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8-21。

[11]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8-1。

[12]《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3][14]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第217页。

[15]中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0-181页。

[16][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第541页。

[17]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第324页。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