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自2009年来到浙江师范大学至2017年合同期满调至内蒙古大学,共8年时间。在这8年时间里,叶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些国内顶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共20篇,占他在这些期刊发文总量近一半。应该说,叶老师的学术创作“爆发期”就在浙江师范大学。所以,他实则也把自己教学与科研的最“激情岁月”留在了浙师大,留给了他在浙师大所培养的15位弟子。我是叶老师在浙师大的2011级学生,与老师相识十余年,虽毕业已久,但因有幸和老师同道同行,故一直与他有频繁的交流。深思现在的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每一步都深受老师恩泽,而且这种恩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股精神信念上的力量。
百磨求精的研习作风
早在入学之初,就听师兄师姐说在叶老师门下做学问就要做好“扒一层皮”的准备。当时很不解,天真地以为不就是写一篇几万字的毕业论文,熬几个大夜的事吗?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一次和老师聊毕业论文时,老师就说:“你在选题之前先把近1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的论文通读一遍,读完后再跟我聊开题的想法。”因此,首先摆在我面前的并不是写作的困难,而是阅读的障碍,要知道能读懂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上的论文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学理基础。这迫使我一边阅读论文一边深耕经典原著,这一方法使我自然而然地既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史,也把握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叶老师这一招高明。当然这还不是最痛苦的,师兄师姐所说的“扒一层皮”实则指的是写作的过程。就我的硕士论文来讲,开题报告修改了8稿,毕业论文修改了13稿,这还只是众多同门中的平均水平。老师有时会细致地标注语句、标点的错误,有时会在某一段打个叉或问号,旁边标注“重写”。这不仅是一个磨炼运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更是磨砺意志品质的过程。在这之后老师总是会说,“你必须要挺过这种磨砺,因为当你走上这条道路之后,碰到的失败挫折会更多、更残酷。”说实话,经过硕士毕业论文的磨砺,当我后来写作博士论文时是比较顺利的,这必然归功于在叶老师门下的这种“魔鬼训练”。
独立自主的治学品格
我想很多同门在入门之前都是冲着叶老师在学界的名声和影响力去的,憧憬着叶老师能带自己发一篇高水平文章,但入门后的第一个“打击”便是:叶老师明确指出,可以给你的论文提修改意见,但论文的写作、投稿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初入门的弟子来说会感到失望。但只有真正进入学术圈和理论界之后,才能深切感受到叶老师的用心良苦。叶老师的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倒逼我心无杂念、专心治学,深究道行。我庆幸叶老师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并非常感激他当年立下的这一原则。自入叶老师门下,我就立志独立发表核心期刊论文。非常清晰地记得叶老师的教诲:“你若要走这一条道,就必须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其标准就是能否不靠外界帮助,独立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实不相瞒,我整个硕士博士的求学生涯就是以此为志的。叶老师也总是会和我们讲他自己独立治学的艰难经历,这更坚定了我立志成为像叶老师一样能在学界独当一面的人。读博期间,当我进入到写作、投稿、退稿、修改、重投、又退稿、再写、再投、再退稿的无限“死循环”,让人崩溃的境遇时,总是会想到叶老师的教诲和他传递给我们的意志品质,就会有一种不发表不罢休的动力,促使我继续努力。有时看到身边的同学同窗和导师合作发表论文,我也会想到“找关系”“找人脉”“找人推荐”等捷径来达到目的,但这都会让我感到有违当年的初心,从而放弃这一想法。这也受益于叶老师传授于我的做学问的准则:“坐得了冷板凳,经得起外界的种种诱惑,压得住内心急功近利的欲望。”
屡挫不馁的求道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