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尼斯澳门人(亚洲)第一品牌-Dream It Possible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两个结合”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来源: 作者:发稿时间:2023-12-07浏览次数:18

        12月2日,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两个结合’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孟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出席开幕式。

        会议期间,30多位专家学者们就实践与“两个结合”的关系、“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形象识别、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结合”与共同富裕等议题发表学术见解,并作专题发言。

  赵剑英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他表示,“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两个结合”的过程,也是现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重构和确立的过程,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构筑并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而形成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李景源在《论实践与“两个结合”的关系》报告中,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实践在“两个结合”中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其实质上是动态的实际,是引发结合的动力、检验结合效果的标准,同时提出实践是解决“经”“史”观争论的重要范式。

  郭湛在《并列,还是递进?——谈谈“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中指出,要从大历史观和大文化观角度看待“两个结合”,就会发现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关系。“两个结合”其根本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中国实际先天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内在地蕴含了“第二结合”。同时强调“第二个结合”要从大文化观的角度上去考量,是要体现中国以什么文化身份出现在世界的问题。

  欧阳康发表题为《探寻并拓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部》报告,从对“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阐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部首先是人的问题,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生命追求是结合部最核心要素;其次是作为国家形态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重要的结合部;再次是中国式现代化,要把传统文明提升到现代文明,这是理论与实践走向当代世界、走向理想未来的结合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信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传统哲学融通结合的原则与方法》报告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关键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鲜明的中国作风气派,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性升华。把那些历久弥新的,在当下仍然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概念范畴、命题、观念、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潮流相适应。

  武汉大学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教授项久雨结合研究做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象识别》的理论探讨,提出文明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原则、有高度的现代文明。他从文明的现代性形象、民族性形象、文明性形象、历史性形象、复兴性形象五个角度分析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形象识别。

  上海交通大学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教授卜祥记在题为《历史、现实与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向度》报告中,基于黑格尔视角下的世界历史演进过程,讨论了西方世界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演进过程当中所承担的历史的使命和历史的任务的不同,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华民族何以成为世界民族,作为世界民族承担着怎样的世界历史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业怎样才可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董慧分享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的理论研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第一是适应文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必然,第二是理论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逻辑必然,第三是探索正确发展道路的实践必然,第四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的使命必然,并指出“第二个结合”凝结着党领导人民探索奋斗实践的经验,揭示了党推进文化创新的一个高度自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邱耕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逻辑》报告中,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出发,指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一种把握和追求,提出“五共逻辑”,即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共情,用“五共逻辑”来解析各民族共性的生成。

  《哲学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周丹做题为《试论“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的会议报告,论证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重要原则、重要方法和重要规律,是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深刻把握和长期坚持的“第六个必由之路”。

  中国·威尼斯澳门人(亚洲)第一品牌-Dream It Possible教授郑祥福的报告《从比较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分析拉美、非洲在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相关问题,提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发展第一位原则、坚持人民首位原则,并警示要防止过渡强调本土特点而遗忘与基本原理的一致性。

  中国·威尼斯澳门人(亚洲)第一品牌-Dream It Possible院长、教授王锟《“第二个结合”的四个讲清楚:以文化融合理论为视角》的报告中,在融合理论视域下,通过讲清楚“第二个结合”四个研究重难点,即讲清楚中华文化融合演进史进程中讲清楚“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成分是什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处;讲清楚现代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等四个问题,系统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内涵。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胡承槐做出《“人国合一”的国家社会结构是“两个结合”的客观基础》报告,以“两个结合”何以可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两个问题为切入点,聚焦国家社会结构,以“人国合一”为逻辑起点提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国家结构是有自在的、潜在的现代性基因的,因此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

  山东师范大学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教授贾英健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意涵》报告,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与实践关系问题、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文化的主体性与规律性问题、文化主动到实践主动等问题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出了理论阐释。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